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养殖技术 >> 养殖技术优势 >> 正文 >> 正文

黄颡鱼养殖技术

来源:养殖技术 时间:2022/6/14
一、黄颡鱼的生物学特性黄颡鱼属鲇形目,又名黄腊丁、黄骨鱼等,广布于中国东部各大水系。在静水或缓流的浅滩生活。昼伏夜出。体长-mm,杂食,主食底栖无脊椎动物,食物多为小鱼、水生昆虫等小型水生动物。4-5月产卵,亲鱼有掘坑筑巢和保护后代的习性。在生殖时期,雄鱼有筑巢习性。1、生活习性黄颡鱼多在静水或江河缓流中活动,喜底栖生活,白天栖息于湖水底层,夜间则游到水上层觅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因之在不良环境条件下也能生活。幼鱼多在江湖的沿岸觅食。黄颡鱼属温水性鱼类。生存温度0-38℃。最佳生长温度25-28℃,pH值范围6.0-9.0,最适pH值为7.0-8.4。耐低氧能力一般。水中溶氧在3毫克/升以上时生长正常,低于2毫克/升时出现浮头,低于1毫克/升时会窒息死亡。2、食性黄颡鱼是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觅食活动一般在夜间进行,食物包括小鱼、虾、各种陆生和水生昆虫(特别是摇蚊幼虫)、小型软体动物和其它水生无脊椎动物,有时也捕食小型鱼类。其食性随环境和季节变化而有所差异,在春夏季节常吞食其它鱼的鱼卵,到了寒冷季节,食物中小鱼较多,而底栖动物渐渐减少。规格不同的黄颡鱼食性也有所不同,体长2-4厘米,主要摄食桡足类和枝角类;体长5-8厘米的个体,主要摄食浮游动物以及水生昆虫;超过8厘米以上个体,摄食软体动物和小型鱼类等。二、黄颡鱼养殖技术1、池塘准备黄颡鱼对池塘要求不严,一般选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的池塘,面积3-10亩,最好不选淤泥厚的老化池塘。每个池塘都须有可控制的进、排水口。一般主养池塘面积为3-5亩或10亩以下,水深以1.5-2.0米较为理想,池塘较浅光照度较强,不利于黄颡鱼喜弱光下摄食的要求。池塘在放鱼前10-15天用生石灰(公斤/亩)或漂白粉(20公斤/亩)进行清塘消毒。一般在池塘消毒后第5-7天加注水0.8-1.0米,清塘7-10天后施入发酵腐熟的有机肥或肥源肽以繁殖天然饵料,等到培育好足够的天然饵料后,再用复合碘消毒。用水爽或速解解毒后放入鱼种,加满池水。每个池塘配备1-2台1.5千瓦-3.0千瓦的增氧机。2、池塘主养黄颡鱼2.1鱼种放养投放的苗种无论从天然水域捕捞或人工繁育的鱼种,都要求无病无伤,体质健壮,规格基本一致,一般尾重15克左右,放养期3-4月之间,每亩放养-0尾;同时每亩套放尾重克左右团头鲂鱼种-尾;尾重50克的鲢、鳙鱼种50-80尾。搭配品种不宜用鲤、鲫、罗非鱼等杂食性的底层鱼类,这些鱼类的生活习性与黄颡鱼大致相当,混养这些鱼类会跟黄颡鱼争夺饵料和栖息环境,影响黄颡鱼的生长。在黄颡鱼鱼种下池1-2周后,搭配投放一些与黄颡鱼在生态和食性上没有冲突的其它鱼类,以充分利用池塘的水体空间,如搭配体长15-20厘米的花鲢50尾/亩,体长15-20厘米的白鲢80尾/亩。鱼种放养时用3%食盐水浸洗消毒,以杀灭鱼体表的细菌和寄生虫。鱼种下塘前,苗种池水温与放养池水的温差不超过3℃。2.2日常管理坚持早、中、晚三次巡塘,认真观察鱼类活动、摄食与生长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经常注入新水,防止水质恶化,防止发病和产生浮头现象。最好每隔10天注入新水20-30厘米,在阴雨天要及时开增氧机。由于长期投饲,池塘水质会逐渐变化至呈弱酸性,这对黄颡鱼生长不利,可以通过合理的使用药物,调节池水的pH值在7.0-8.5之间。调节池水水质的药物多为生石灰,一般为每半个月左右用1次,每次用量为15-25公斤/亩。注意事项:鱼种在放养、捕捞、计数、运输时的操作要轻,使用的工具要光滑,避免碰伤鱼体。黄颡鱼对常用水产药物忍受能力不及四大家鱼,这可能由于黄颡鱼是无鳞鱼的缘故,所以,对黄颡鱼用药一定要严格控制用量,防止黄颡鱼因中毒而死亡。黄颡鱼对硫酸铜、敌百虫等药物比较敏感,尤其要慎用。出塘一定要根据规格大小、市场行情来定,一般在克以上便可上市。3、池塘套养黄颡鱼3.1品种搭配鱼塘鱼种放养时间一般选择在冬季或春初进行,放养规格一般为20克/尾以上,放养密度一般为-尾/亩。鱼种放养前,应用3%食盐水浸洗10-15分钟后,方可放养。同时,搭配花白鲢的夏花鱼种。黄颡鱼在饲养其它品种的池塘中进行混养,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将10厘米左右的大规格鱼种或10-15克的冬片苗直接套养在池塘中,在不增加投喂饲料,不增加人工、水电等成本的情况下,可以增加塘中优质鱼类产量及经济效益。3.2、套养密度套养密度应根据其它底层鱼类放养和饵料情况而定,常规饲养方法的商品鱼池塘,每亩套养10厘米左右长的大规格夏花尾或10-15克的冬片苗种2.5公斤。经过一个生长季节的套养,大规格夏花年底可长成平均规格-克左右的成鱼15公斤。在不是以鲤、鲫等底层鱼类为主养鱼的池塘,如主养草鱼的池塘黄颡鱼的套养量可成倍增加。3.3、日常管理所喂饵料可用占总量30%-40%的鲜小杂鱼虾绞碎成鱼浆后,拌和60%-70%的植物性粉状饵料(豆饼4份、小麦3份、玉米2份),添加1%维生素和无机盐,制成团块投喂。根据黄颡鱼集群摄食的习性,在池塘中设置固定的食台,一般每亩鱼塘设食台1-2个。上午投喂一天投饵量的1/3。有条件时可适当投喂水蚤、丝蚯蚓、蝇蛆等鲜活饵料。鱼类生长旺盛时期,可适当投喂一些水、陆草,以供团头鲂摄食。由于投喂绞碎的动物性饵料较多,水质易恶化,要勤注新水。一般每半个月换水1次,每次换水1/4-1/3,以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生长季节(4-9月)每隔15-20天全池泼洒1次生石灰,用量每亩10-15公斤,调节池水的pH值(7.0-8.5)。要适当投入一些活螺蚬等,用以净化水质,并作饵料。4、水质管理黄颡鱼耐低氧较常规鱼差,喜清洁水。因此养殖黄颡鱼的池塘水透明度应保持在35-40厘米,放养密度高的池塘应设增氧机防止缺氧浮头。定期加注新水。黄颡鱼池水不宜碱性过强,用于防病的生石灰用量不宜超过20克/立方米。

每隔7~10天加注新水1次,每次加水20厘米;每隔15~20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20%~30%。每10~15天交替使用1次改底解毒产品如超强底净、彻底、速解和微生物制剂如EM活水素、芽孢杆菌、养水宝、超浓缩光合细菌等,以改良水质和底质,保持池水的酸碱度为7.0~8.5,透明度为35厘米左右。适时开启增氧机,保持池水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

5、饲料投喂

根据黄颡鱼喜欢集群摄食的习性,在投饵机前方用网片围成一个30平方米左右的食场,网片四周外侧用竹竿固定,下缘入水50~60厘米,上缘用塑料瓶子、泡沫塑料、PVC管子等做浮子,以防饵料随风飘散。设置食场的目的是为了让黄颡鱼按照“四定”原则进入食场内“集体就餐”,以提高饲料利用率,并便于观察鱼的活动、摄食、生长情况,及时调整投饲量。黄颡鱼在鱼种培育期间已经驯化过,一般鱼种入池2天后即可投喂。投喂黄颡专用颗粒饲料,蛋白含量为36%~40%,粒径为2~5毫米,日投喂2次,分别于上午9:00~9:30、下午16:30~17:00各投喂1次,以下午投喂为主,占日投饲量的60%~70%。4~5月份,投饲率为3%左右;6~9月份,投饲率为5%~8%;10月份后,投饲率为3%~5%。具体的投饲量应根据水温、天气及鱼的生长情况灵活掌控。一般以80%的池鱼吃饱离开食场为宜。

6、病害防治

黄颡鱼属于底层鱼类,平时需要加强底部改善和消毒,用超强底净、彻底、生物底改等。黄颡鱼具有较强的抗病力,养殖期间发病较少,但由于鱼体表面无鳞,全靠皮肤黏液保护,一旦操作不慎,加之有时投喂不当,在水质不良的情况下可能引发烂身、烂尾病、肠炎病、水霉病、车轮虫病等。肠炎病可采取在饲料中添加大蒜素、本草甘康、丁酸梭菌液等定期投喂进行预防,发病时用硫醚沙星、复合碘、戊二醛苯扎溴铵等全池遍洒;车轮虫、指环虫病用鱼虫净等,注意阴雨天、缺氧浮头时禁用。

另外,黄颡鱼对硫酸铜、敌百虫、高锰酸钾等药物比较敏感,防治病害时尤其要慎用。

7、日常管理

坚持每天早、晚各巡塘1次,观察鱼的活动、摄食、生长情况,及时捞除池中残饵、杂物。定期检测水温、溶氧、酸碱度、透明度等水质情况,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让黄颡在肥、活、嫩、爽的池水中生活、生长。平时应认真填写塘口记录,详细记载苗种放养、施肥调水、饲料投喂、防病治病、捕捞销售、经济效益等情况,为下一年的养殖提供参考依据。

8、捕捞销售

黄颡鱼为底栖性鱼类,不太适合网捕,一般采用干塘捕捞。先将池水抽干,让黄颡鱼集中到排水口端的洼坑内进行捕捉,经清洗暂养2小时后上市销售。对于过小的黄颡鱼可另池囤养,用作下年的大规格鱼种。通常黄颡鱼的起捕时间为每年的12月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