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养殖技术 >> 养殖技术介绍 >> 正文 >> 正文

塘鲺养殖技术篇塘鲺鱼发病原因及预防处

来源:养殖技术 时间:2022/11/17

塘鲺在鱼苗和鱼种阶段病害较多,应重点防治。首先应做好鱼塘、池水及鱼苗(种)入池时的消毒工作,其次应切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如不少地方在养塘鲺的池塘上搭棚养鸡,鸡粪直接排入池塘,造成水质污染和病原体的传入,引起塘鲺患病。因此,鸡粪要收集后经生石灰消毒才可投入鱼塘作基肥用。下面几种疾病需要重点注意,笔者一线经验总结:

一、黑体病

又称吊颈病,鱼体发黑、消瘦、停食,严重时鱼体头部向上,垂直于水表层,直至死亡。检查病鱼,在胸鳍内侧有一圆形红色血斑,鳍条溃烂,在其头的背部出现霉斑点。此病由细菌感染引起,在饲料不足、水质污染时易患此病。发现后应立即彻底换水,可用水体净化剂每亩克净化水体,4~6小时后,用二氧化氯消毒剂每亩2公斤进行全池消毒,连用2~3天。另外,可用面粉加水蚯蚓拌鱼病宁投喂,每克鱼病宁拌饲料50公斤,连喂3~4天。

二、肠炎病

鱼体消瘦发黑,腹部膨胀,离群独游,轻压腹部有淡黄色黏液从肛门流出。经解剖观察,肠道充血发炎,腹腔充满黄水。此病由细菌或病毒引起。饲料缺乏、投料不均匀或投喂腐败变质的饲料或饵料,容易引起此病。发病后,首先应改善水质,用生石灰、二氧化氯等进行水体消毒,并用药投喂,可用90公斤面粉拌10公斤新鲜水蚯蚓(或鱼浆),拌克鱼宝投喂,连喂5天,有较好的疗效。

三、水霉病

由水霉菌感染所致。病鱼体表出现灰白色的团状菌丝,形如棉絮状。致病原因是在捞捕、运输过程中受伤,或由低温冻伤引起。治疗方法可用3%食盐水浸泡鱼体10~20分钟,也可用浓度0.1×(10的负6次方)的孔雀石绿或用0.04%食盐水与0.04%小苏打合剂全池泼洒。

四、气泡病

鱼苗培育阶段易感染此病。常见病鱼浮于水面,腹部朝上,腹内有一气泡,不能下沉。致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池中施放过多未发酵的有机肥料,或池中水质老化,水中蓝、绿藻类过多,在强光下使水中气体过饱和,鱼苗误食气泡所致。鉴于此,池水透明度过小时,不宜投放鱼苗。发病后应立即排掉部分水,注入新水,并投喂充足的活饲料(如小蚯蚓),以使部分鱼苗排出气泡,恢复正常。

五、塘鲺烂身病

原因:一、夏天天气多变导致各养殖池塘水体的亚硝酸盐普遍偏高;冬天爬底习性,使得鱼体容易被病菌感染,继而发病。

二、塘鲺放养密度过大,水质差,容易爆发虫害

三、消毒不彻底

预防方案:

1:定期渔安宝+爽水宝+浊清宝立体消毒,预防细菌感染

2.定期爽水宝/底安康+养底宝改底增氧,改善底质,预防有害指标偏高

3.定期杀虫

处理方案

1.有虫杀虫

2.亚硝酸盐高,就用底安康+养底宝连续使用降指标

3.用温和的消毒剂(碘附+硫醚沙星)消毒

4.内服护肝宝+硫酸新霉素+氟苯尼考

注意:发病期间,切忌人为增加应激(加水换水),会加速感染,烂身属于慢性病,记不得,从水质,底质,自身体质慢慢改善才是根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