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国倩
通讯员程家才王丽英聂铭静
视频剪辑国倩
00:32撕掉畜牧学科“过时落伍”的标签,打破专业教师“刻板无趣”的印象。新学期开课后,武汉轻工大学刘玉兰老师的专业课备受学生们青睐,其深入浅出、接地气的讲授风格,也让她成为“00后”大学生眼中亲切的“动科女神”。
从实验室的科学家,到伴着猪鸡的“养殖员”,刘玉兰在专业课的讲授上先行一步,时常与学生讨论学科前沿理论,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带领学生深入生产企业,走入农村养殖场,探索实践……不少师生评价刘玉兰赋予了“专业教师”这个词丰富的社会内涵和现实意义,让专业教育、立德树人知行合一。
深耕专业,二十多年只研究一件事
今年47岁的刘玉兰,是武汉轻工大学动物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的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是刘玉兰常说的一句话。她深知“科研是源,教学是流”的道理,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紧跟当前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在猪的营养与免疫、肠道生理功能的调控方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并取得了突出成绩,《仔猪免疫应激营养调控关键技术与产品创制》项目获年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仔猪免疫应激营养调控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获年第十二届大北农科技奖二等奖。
在学生和同事眼中,刘玉兰虽身材娇小,但在科研工作中始终坚持“专注、执着、刻苦和永不言败”。
“从博士阶段开始到现在,我花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奋战在同一研究方向上,吃饭、睡觉、做梦都在琢磨这件事儿。”刘玉兰笑着说,自己曾经在申报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时,几天都没有思路。然而,在一个午夜梦回的时光,突然来了灵感,于是她深夜起来,奋笔疾书,一个成功的国家基金标书初稿就此诞生。
在做科研这件事上,刘玉兰从没有迟疑过。年回校工作之初,为了尽快启动自己的科研工作,刘玉兰在经费没有到位,甚至项目没有完全确定的情况下,自垫2万多元买试验材料,“刘老师带着我们一起购买、安装鸡笼,设计、安装取暖设施,即使双手的皮肤全部破裂,她也全然不顾。”刘玉兰的一名学生说,刘老师还经常利用寒暑假和课余时间潜心科研。
也正是因为这股冲劲儿和热情,最终刘玉兰成为学校年唯一入选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计划的人才,并先后6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她主讲的3门本科生、2门研究生专业课获得学校教学质量一、二等奖。她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曾获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湖北省先进工作者、湖北省教育工会先进女教职工等荣誉,4次被评为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她还是学校历史上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的获得者、曾经是参与国家‘项目’70多名课题组成员中最年轻的专家。”刘玉兰的一名同事说。
深入养殖场,她是科学家也是养殖员
多年来,刘玉兰也始终坚持潜心问道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