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书说道:一个小山村村民年收入过百万
预知其致富密码,请听本回详细分解……
这个小山村产值过亿
这个小山村的别墅比洋芋多
这个小山村“黑白通吃”
到底他们的致富密码是什么?
细听我来说!
▲彭家沟村的别墅。全媒体记者彭信琼摄
咸丰县唐崖镇彭家沟村,于年被评为州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如今这里几乎家家住上了别墅、洋房,被称为大山里的“别墅山村”。
曾经贫穷的山民,变身住别墅的现代农民,演绎这种变幻“魔法”的便是“一黑一白”,即恩施黑猪和白柚。
这种司空见惯的产业,何以引发山村蝶变?这个州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的产业兴旺之路有着怎样的密码?
如何找准兴产业的“门票”
因地制宜,找准优势,适合村情的产业才是最对路的产业
年9月,“学习强国”平台刊发了一条消息:彭家沟村黑猪养殖产值突破1亿元。
▲彭家沟的黑猪。咸丰新闻网供图。彭家沟村养猪已经成了“大气候”,养殖规模达到头的农户都只算是“小敲小打”。
“
年,我出栏生猪多头,收入近40万元。我养殖的规模在村里并不算大,因为我属于‘后进户’,才养殖2年多时间。
村民龙健钰之所以谦虚,是因为村里还有一年出栏超0头的养殖大户。
“年,我出栏生猪0多头,销售收入多万元,纯利润超过万元。”村民焦易就是这类养殖大户的代表之一。
让山沟沟变“金窝窝”,彭家沟村怎么找到“一黑一白”“门票”的?
“村里老百姓以前除了种点玉米、土豆,也养一些土猪,规模不大,老百姓几乎家家住着木房子或土坯房。”村支部书记焦宪介绍。
村“两委”意识到,要实现脱贫、迈向乡村振兴,根本靠产业,但通向产业之路的“门票”在哪里?
俗话说,穷不丢猪,富不丢书!
彭家沟村一直有养猪的传统,加上所在的唐崖镇被称为“湖北仔猪第一乡”,依据养殖传统、资源优势,村“两委”决定做好“猪文章”。
年,经过专家的考察和指导,村集体引进了市场畅销的恩施黑猪品种。年,黑猪出栏了,黑猪售价比土猪价格高出许多。
此间,农业农村部组织了16个机关司局党组织与定点扶贫县的16个贫困村党支部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以党建促脱贫,指导产业发展。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党支部与彭家沟村党支部结成了帮扶对子。
刚刚选定黑猪养殖之路的彭家沟村,这下又找到了“技术靠山”,这张养猪“门票”,胜券在握。
除了养猪,村“两委”还用心探寻了“一白”之路。
▲掩映在柚园里的别墅。全媒体记者彭信琼摄
“我们村以前就有橙子树,后来探索试种柚子树,通过几年试种,柚子挂果了,又丰产,又好吃,白柚就成为村里的第二大产业。”
“由于茶叶也是全县、全镇的主导产业,我们村曾被要求普种茶叶,但村里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根据土壤、气候条件,咬定白柚不放松。”焦宪说。
什么样的产业才是对的产业?
彭家沟村的答案是:
根据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因地制宜,适合村情的才是最对的。
如何普及壮产业的“通票”
走生态循环农业和特色种养产业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
“彭家沟的产业故事集是由每家每户写成的,没有一户不是主人翁。”唐崖镇党委书记张进说。
▲彭家沟的白柚丰收了。咸丰新闻网供图。让全村人都得到发展产业的“通票”,彭家沟有什么样的路径?“
“靠党员、能人及专业合作社带动,靠高效养殖模式、猪沼果生态循环产业模式,这是让产业得以全面开花的五驾马车”,焦宪说。
王川就是党员和村干部中的一名代表。年,在村“两委”的倡导下,王川开始做起了“猪倌梦”,一年下来,收入7万多元。这下,王川的信心更足。
到年,王川养殖生猪多头。仅当年7月,他一个月销售生猪收入27万多元。全年收入则超万元,成为全村的“新闻人物”。
王川还带动一大批村民从种包谷、土豆转为养猪,最终脱贫致富。
焦易,则是能人带动的代表之一。他毕业于长江大学畜牧兽医专业,曾在长沙的大公司拿着高薪,后被村“两委”引进回村当“猪倌”。不仅自己成了大户,还带动了许多村民养猪致富。
“
“我原来是个在外地跑大车的司机,看到焦易养猪发了财,我就跟他学,年我出栏生猪收入也超过了万元。”一组村民李冰十分感激。
要让家家户户都拥有产业发展的“通票”,除了有人率领、示范、帮带,还得让养殖技术、种植技术被村民“通吃”。
在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的技术支持下,村“两委”推广“小规模、大群体、高效益”的“”养殖模式。
年以来,彭家沟村利用畜牧兽医局以奖代补项目资金,发展“”模式圈舍栋,基本实现了村里有养殖能力和养殖意愿的农户全覆盖。
如今,全村年出栏生猪超过2.5万头,产值突破1亿元。收入超过50万元的农户有70余户,其中收入超过万元的农户达41户,人均纯收入超过4万元,成为全州“畜牧第一村”。
“彭家沟的白柚发展之路和黑猪养殖之路大同小异,也是通过试种发现适种,通过‘大户种’带动‘更多人种’,通过技术普及让村民普种。”焦宪一语破的。
彭家沟村推广有机白柚种植,以“白”促“黑”,实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固液分离机、沼气池、化粪池等粪污储存、处理设施,并铺设专门的白柚田间管网,解决粪水、沼液到白柚基地的输送问题。
如今,全村白柚种植面积2亩,探索出猪沼果生态循环产业模式,走上了生态循环农业和特色种养产业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黑猪肉。咸丰新闻网供图。
如何成为飘红的“股票”
面向市场,应对“猪周期”,做好“产销”文章
生猪市场行情,总是在“上天”与“下地”之间变幻,被称为“猪周期”。
彭家沟村却能在生猪养殖业中任凭风吹浪打,确保产业走势像一只始终飘红的“股票”,幕后有啥“神操作”?
“
“去年全年也才养了30来头猪,没有亏本。”村民刘文秀60岁了,但却能科学应对“猪周期”。
年,刘文秀养殖生猪多头,收入30万元。按照常理,年即使不增加,也不会减少养殖。但她年却将存栏量减少到30头,在猪价低迷期来临前,成功“减持”。
年是生猪的“牛市”,全村收入超过50万元的养殖户有70余户。按一般逻辑,生猪养殖规模会陡然扩张,而彭家沟家家户户作出的选择却相反。
“科学预测生猪市场行情,在‘潮水’退去之前给大家预警,减少养殖数量,村‘两委’和村里的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常年进行指导。”村干部冉素华介绍。
原来,村“两委”、专业合作社就是应对“猪周期”的“操盘手”。
“
“我们建了一个养殖群,所有养殖户都在里面,合作社与全国、全省畜牧生产的权威信息平台对接,适时将信息转发到群里。重要信息、重要指导性意见,我们还会通过会议形式传达到养殖户。”焦宪说。
进行“钟摆式养殖”,适应“猪周期”,这是彭家沟村以智慧农业、“互联网+”思维、市场经济规律成功指导生猪产业的秘籍之一。
做好“产”文章,村里还有一系列“组合拳”:为了防疫,不让外来人员靠近猪舍、不能参观;为提高生产效率,用自动化养殖设备,三两个人可以养殖上千头猪;为了保持猪舍清洁,每天必须冲洗三次以上。
为做好“销”文章,彭家沟村“六招联用”,招招制胜:合作社销一批,猪贩收一批,帮扶单位助销一批,电商走一批,订单生产走一批,养殖户自售一批。
为更好适应“猪周期”,村里正在实施“第七招”,建设本村的腊肉加工厂和冻库。
生产一批腊肉,让产业附加值更高;把一批白柚储存在冻库中,进行反季节销售,利润更大。
这个富起来的山村没有安于现状,村“两委”一帮人又在谋划新未来。全村正在依托世遗唐崖这块金字招牌,抓住利咸高速将在村子附近建设的契机,进一步美化乡村,形成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推进农旅融合。
▲彭家沟村的别墅。全媒体记者彭信琼摄
随着“旅游+”的布局实施,“村强民富、人和景美”的彭家沟村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全媒体记者彭信琼通讯员马辉
编辑|杨亚玲
审核|张明
签发|邹洪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