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湖州市南浔区双林镇千亩山村省级粮食功能区内,种粮大户正对多亩单季晚稻进行机械收割,该区近19万亩单季晚稻陆续进入成熟收割期,平均亩产可达公斤左右,金黄的田野连成一片,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这只是南浔现代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景象之一。
西堡“红美人”基地张斌摄
南浔,地处长三角中心,依水而建的鱼米之乡、传承千年的桑基鱼塘、获世博金奖的辑里湖丝等,一张张农业金名片久负盛名,曾书写了中华农耕文明的辉煌篇章。
辉煌,铸就历史,绵延至今。
南浔作为现代农业产业大区,粮食年产量11万吨,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水产养殖面积19万亩,年产量17万吨,居全省首位;湖羊年饲养量28万头,居全省第3位,更有“特色粮油”“精品果蔬”“生态湖羊”“淡水渔都”4张金名片熠熠生辉,成为长三角都市圈的“菜篮子”“果盘子”“肉盆子”和“粮袋子”。
年,南浔区农林牧渔增加值达27.07亿元,同比增长3.5%,居湖州市第一位。
在这个丰收的季节,走进“水晶晶”的南浔,让我们一起感受这片土地上现代农业发展律动的“脉搏”。
绿色为底
生态农业转型发展
眼下,稻穗日渐饱满,缀满田间,南浔区各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单季晚稻进入集中收割期,农业大户们抢抓晴好天气,迎来又一次丰收,这些“稻虾共生”模式种植的大米,品质比普通大米要好,价格也卖得上去。
“夏天产龙虾,秋天收稻谷,这些‘生态米’批发价是普通大米的两倍多。”看着正在收割的稻谷,南浔浔稻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曹泉方喜笑颜开,他介绍,“稻虾共生”模式种植,夏天每亩能出产多公斤小龙虾,秋天能够收获一季稻谷,综合算下来,每亩能增收多元。自探索稻虾共生综合种养后,“浔稻”从最开始的亩发展到如今的1亩,无论是生态米还是龙虾,品质越来越好,效益也越来越高。
“稻虾共养实现‘田面种稻,水体养虾,虾粪肥田,稻虾共生’的生态种养,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更带动虾农增收致富,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南浔区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南浔区全面开启了“千斤粮、万元钱”的稻虾综合种养新模式,目前全区已推广稻虾种养面积6万亩,列全省各县、区首位。
“稻虾共生”模式带来了丰硕的成果,是南浔区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的转型生动实践,但并不是唯一。
湖羊文化源远流长,是南浔区农业领域的一张特色名片。传统湖羊以农户散养为主,为了湖羊产业的提档升级,近年来南浔在培育养殖大户、发展精品园区方面狠下功夫,走出了一条绿色循环发展之路。
湖羊文化节
在练市湖羊养殖大户的羊圈内,湖羊隔空一层圈养,这让湖羊的脚保持干燥不易生病,同时将湖羊的尿液、粪便与湖羊生活空间分离,粪便落入羊圈下方斜坡式的湖羊排泄物收集点,直接成为了练市“红美人”柑橘种植基地的天然有机肥。
“这几年湖羊的产业不断壮大,我们一直朝着循环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路子走,现在湖羊养殖、‘红美人’柑橘种植等特色产业,正源源不断地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形成了休闲观光、生态循环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新模式。”练市镇副镇长潘晓明说。
生态农业,一美俱美。
截至目前,南浔区已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红美人”柑橘设施化种植基地,稻虾综合种养面积6万亩、“跑道鱼”跑道条,均居全省之首,建成了全国首个鳜鱼饲料化跑道养殖基地等。同时大力推广“南浔知味”区域公用品牌,建立子品牌11个,构建了“质量+品牌”的农业产品门类体系。
随着这些产业的日渐成熟,南浔区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契机,描绘了东部果蔬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中部稻虾综合种养示范区、西部渔业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的生态农业全景图,集中打造十万亩稻虾、万亩红美人、万头湖羊场、万亩跑道鱼“四个万”农业大平台。先后被评为省级渔业转型发展先行区、省级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区、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
万亩稻虾生态种养示范基地陆志鹏摄
科技为翼
现代农业展翅翱翔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插上了现代高科技的翅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传统模式中不断演变的南浔淡水养殖业,也走上了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如今“跑道鱼”养殖就十分抢眼。
在和孚镇漾东村生态鳜鱼“跑道”养殖基地,鱼塘中间建有11条养鱼“跑道”,一边推水增氧装置,推动着鱼塘水24小时循环流动;另一边吸污器左右移动吸取鱼类的排泄物和池底的残存饲料,让水体保持清洁。
“‘跑道养鱼’实现了零排放和零污染,并利用推水法使水一直保持着流动的状态,使得鳜鱼体质更好,肉质更加紧实、更加鲜美。”基地负责人吴华东介绍,每条“跑道”可养鳜鱼1.5万尾左右,养了一辈子鱼的他,怎么也没想到,如今养鱼,会用上高科技,通过手机APP就能查看水温、pH值、含氧量等情况,还能随时在手机上自动开关增氧泵。
在南浔,越来越多的养殖户走上生态养鱼的转型发展之路,目前全区已经建成千亩规模化跑道养殖园区2个,拥有养殖跑道条,可年产“跑道鱼”0吨以上。
在练市镇西堡村的“红美人”柑橘园内,工作人员许忠民正在使用手机查看“红美人”柑橘长势,湿度、温度等指标,一目了然。以前,一个大棚需要十几位工人进行生产、管理,如今通过物联网,一个工作人员便可轻松管理10个大棚。
在千金镇东驿达村的宇晨羊场,饲料通过升降机直接输送到羊舍的喂料车,只要一按开关就自动投喂食物,产生的羊粪也是自动过滤掉羊尿后通过输送带直接输送到羊粪仓库,可作为天然有机肥。另外,羊舍内实现全方位监控,养殖人员在办公室就能全程掌握羊棚内情况,无需进入羊棚一一巡查。
瓜农在采摘“空中西瓜”陆志鹏摄
这些都是南浔打造智慧农业平台的生动实践。近年来,南浔区农合联通过打造智慧农业平台,采取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