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我们兴隆村首个蚯蚓繁种基地正在进行第一次蚯蚓采收。同时我们用含有大量有机物的蚯蚓粪来浇灌刺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刺梨挂果率,形成了一个从一产到多产、单一到复式助推脱贫攻坚的生态循环产业链。”流长乡党委书记曹兴亮提到的“蚯蚓粪”,是乡党委、政府围绕刺梨产业发展科技提升,在流长乡肉牛养殖大村王院村按照“1+1+13”复合式山地农业发展模式,启动试验新衍生出的复合式产业。
“我们引进的蚯蚓种,主要是通过牛粪养殖,一头牛的牛粪一年可以养35斤蚯蚓。”王院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奇介绍说,兴隆村的养牛大户比较多,所以第一个项目便落在了兴隆村养牛大户胡攀勇的牛场旁。
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唐玉坤介绍,肉牛养殖是流长乡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重点之一。其中的养牛大村王院村年肉牛存栏就达余头。过去,养殖产生的牛粪还土的有40%,养殖户自行售卖或无法收集的占5%,余下的55%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经多方考察学习,年初,贵阳市商务局派驻王院村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第一书记李奇协调启动资金5万元,发动10余户农户先期实验播种养殖蚯蚓。其中,兴隆村村民胡勇成为了新发展模式的带头人和先行者。
“牛粪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是蚯蚓生长的沃土,用牛粪养殖的蚯蚓产量高、体型大,可以用作鱼饵、制作有机肥等,而且蚯蚓把牛粪消化以后产生的蚯蚓粪含有大量的有机肥,可以改良土壤,用来种植蔬菜也可以提高蔬菜的品质。”唐玉坤介绍,在探索尝试发展“肉牛养殖+蚯蚓养殖+蔬菜种植”发展复合型产业的过程中,流长乡积极协调农业企业合作,蚯蚓种和技术由贵州黔农汇公司提供销售也由企业收购。去年9月份,胡攀勇的牛场旁开辟了一片平方米的牛粪地,投放了斤蚯蚓种。
“这次预计能采收—斤蚯蚓,其中扣除斤的蚯蚓种外,其余的都按7元/斤的价格从养殖户手里收购,将售卖到花鸟市场去做鱼饵。”李奇说。
“以前牛粪不好处理,现在用来养蚯蚓,还能有不错的效益。我最多的时候养了五六十头牛,春节卖掉一部分后现在也有二十几头存栏,一头牛的平均利润在几千元,蚯蚓消化了牛粪,变成了有机肥,又可以卖掉,每年能有将近三十万元的收入。”胡攀勇说。
“按照这种模式发展,可以形成一条既促进农民增收又改善生态环境的循环农业产业链,即可变废为宝,实现效益互补,风险规避,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真正达到‘1+1+13’的效益。”唐玉坤说。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