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养管理
1、温度管理
从雏鸭到场前就应对育雏室进行试温,确保1日雏鸭龄到场后就能得到适宜的环境温度,雏鸭夏秋季节温度应控制在29度左右,为防止雏鸭脱水与腹泻等,在雏鸭初饮(潮口)时可在饮水中添加适量的永健激抗、复合维生素、葡萄糖或十滴水等抗应激产品,以促进卵黄吸收与产内容物排泄,调整胃肠环境与代谢,保证雏鸭的健康生长。前两日舍内温度要控制在28-30度之间,随后每天根据气候及雏鸭状态逐渐降温,平均每天降1-2度,注意尽可能做到昼低夜高,有利于雏鸭活动,防止昼夜温差过大引起扎堆。直到7-10日龄降到室温或维持在22-24度,有利于顺利脱温。随着日龄的增大,雏鸭群对温度的适应性也将增强,根据环境条件适时进行转群、分群。2、通风管理
为了雏鸭更好保温,大多采用全封闭保温,许多养殖场都认为保温与通风是矛盾的,为了保温就减少通风或定时通风甚至不通风,其实是错误的认识,良好的通风也是雏鸭育雏工作的重要一环,良好的通风不仅可以降低室内氨气、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对雏鸭呼吸系统等影响与伤害,还可通过通风调整舍内湿度、氧饱和度等,有利于改善雏鸭环境,减少黏膜损伤,增强雏鸭代谢与抗病力等。所以雏鸭从一开始就应该进行定期通风换气,可以根据育雏舍条件安装不同的通风设备,比如对流窗、天窗、网床下或侧面排风扇以及一体化的智能化通风系统等,不管是用什么设施或怎么样的通风方式,但是一定要做好通风三原则:不能有贼风直吹鸭体,防感冒与脱水;不能因通风影响舍内温度的稳定性,室内温度不能忽高忽低,更不能直吹凉风;风速适度风向合理,风速不能太大,要尽可能避开鸭群,初期最好采用网下侧面排风,通过下方排风,可促进舍内空气由上向下循环,形成负压通风,既不影响舍内温度,又可最大限度排湿排废弃,有利于鸭群健康。同时夏季为了防止舍内温度因环境温度突然上升,可以安装温控报警器,并连接天窗或对流排风系统,可以快速降温,防中暑与闷棚。尤其是北方,昼夜温差较大,不同的天气温度要采取不同的通风方式,但雏鸭小,舍内负压不能太大,风机只能根据气候及环境进行分组定时打开,小风机换位交叉通风或设置成间歇式通风等,为雏鸭提供新鲜的空气,防止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3、饲料管理
雏鸭料由小料逐渐换大料,建议养殖户注意鸭群的采食情况以及粪便的情况。小料颗粒较小,蛋白含量高,营养丰富。大料颗粒大,淀粉含量高,粘性较大,有时候堵塞管道。料桶和料垫每天要清理一次,以防止在鸭舍内温暖的环境中,残存的饲料在高温高湿环境发生酸败或霉变等。4、光照与密度管理
光照可以促进雏鸭的采食和运动,头三天采用23-24h光照,关灯1h保持黑暗或暗光,让雏鸭适应突然停电而引起的惊群,三天后逐渐增加暗光时间,一周后可维持16-18小时光照。光照强度不宜强,以暖光为佳,避免强光引起啄羽等。合理的密度有利于雏鸭群的健康成长,密度过大,不利于雏鸭散热、采食和饮水等,不仅影响均匀度,还会造成雏鸭啄羽等异食癖。5、免疫保健用药管理
雏鸭由于免疫力低下,容易感染很多疾病。如鸭病毒性肝炎、鸭大舌病、呼肠孤、禽流感、浆膜炎、副伤寒等,所以要按时间进行免疫接种,科学合理使用抗体,中成药等配合疫苗免疫以及管理中的生物安全措施等进行疾病的有效防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