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劳实干一直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在舞钢市八台镇的养牛大户安从军的身上这项美德更是深入人心。安从军今年52岁,从十七、八岁就开始打工,他辗转多地,在平顶山卖过蒸馍,跑过出租,在广东开过公交,还在家乡开过货车修理部,干过货车司机,可谓是事事通,之前的经历都为他今后的牛场经营打下坚实的基础。
安从军说,他很久之前就发现,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肉类产品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尤其是牛肉,富含了大量的蛋白质,被许多家庭、食堂所欢迎,而且其单价较高,只要能上量,肯定是一条致富好路。终于经过多次考察于年,便投资多万元回村建起了肉牛养殖场。
刚开始养牛的时候,由于缺乏养殖技术,安从军养牛出栏率很低。面对这种情况,他并没有灰心。白天,他就围在牛舍旁给牛喂水喂食、清理粪便,观察牛的生活习性;晚上,就在灯下学习《快速养牛法》《养牛技术顾问》等资料。慢慢地,安从军从一个养牛门外汉变成了村民眼里的养牛能手。作为一名养牛专业户,安从军在搞养殖的过程中经历了艰苦创业、曲折发展、不断扩大的历程。自从从事肉牛饲养后,张令进将全部精力放到养殖场上,一头头健壮肥硕的肉牛很是畅销,收入十分可观。秋季来临,天气一天天凉爽起来,听安从军说,每天,天未亮就要在自家的养牛场内忙活了,上料、拌草,这是每天要干的工作,看着一头头壮硕的牛儿低头猛吃着饲草,刚出生不久的小牛依偎在母牛身边,安从军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自家日子好过了,安从军将乡亲朋友也记在心中。自开始养牛工作,安从军就说到,麦秸打碎、玉米秆氨化都是牛的好饲料,既然牛场需要这些东西为什么不在自家村里收呢?村民还能挣钱呢,这个想法一出现,他就立马实施。自此,一到秋麦二季儿,村里凡是有劳动能力,都被他请来干活儿,工资从不拖欠,妇女一天六十,男劳力一天一百块,当天结算。“养牛场一年光饲料就得一千多吨,活儿有大家干的。”夫妻俩看着能给大家找点挣钱的门路,心里很是高兴。同时安从军在掌握了养牛技术并扩大规模以后,先后帮助带动村里多名村民走上了养牛的致富道路,并在技术、资金、销售、信息等方面提供帮助,使他们每户靠养牛每年都有可观的收入。多户村民每天到安从军的牛场定时喂牛、配料,闲时便回家干农活,在这里他不仅学会了养牛技术,也增加了自己一份收入,现在他的干劲更加十足。
想想未来,安从军掩饰不住高兴,养殖场做大做强的梦想也越发清晰。致富不忘乡亲,安从军在发展壮大养殖场的同时,把自身发展与带动当地群众增收作为“双赢”,利用产业优势,带动乡亲致富,为乡村振兴增添自己的一份力量。(董芳汝)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