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养殖技术 >> 养殖技术市场 >> 正文 >> 正文

沿河桂林村稻蛙生态种养增产增收又高

来源:养殖技术 时间:2024/8/30
今年以来,沿河自治县甘溪镇桂林村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盘活土地资源,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发展“稻蛙”立体生态种养产业,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在桂林村稻蛙养殖示范基地里,稻田被白茫茫的大网覆盖,纱网里的稻田分成多个小块,每一块四周和顶端都围上了防逃网。网下,三五成群的工作人员正忙着向稻田里投放黑斑蛙蛙苗,共计万尾。看着成群的蛙苗在水中活泼地游弋,该基地负责人杨刚满脸笑意,对稻蛙立体种养模式充满信心。要想火车快,全靠车头带。为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助力乡村振兴,杨刚与其他几名村干部筹集资金万元,通过多方考察、学习种养技术,他们回村后就盘活土地资源,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集中发展,养蛙基地扩大到现在的亩,并注册沿河甘溪田园稻蛙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规范化发展,带动群众就业增收。“目前有亩,能够带动群众稳定务工有3人,临时就业有0余人次,带动群众增收20万元左右,我们发展‘稻蛙’产业,是想带动村里劳动力就业,这就是我们创业的初心和初衷。”该村党支部书记杨刚说。据悉,桂林村“稻蛙共生”的生态立体种养模式是通过铜仁学院稻蛙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中心引进,田蛙通过吃虫,达到防治农作物虫害的目的,它们的排泄物又是天然的有机肥,能够提升土壤肥力,使水稻真正成为绿色农作物,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近年来,铜仁学院成立了“稻蛙”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中心,并组建了铜仁学院“稻蛙”关键技术指导团队。在其团队的指导下,德江和印江两县的稻蛙示范基地在今年被评为贵州省生态渔业示范点。如今,这种成功的模式引到桂林村,开辟出一条生态种养助农致富新路。“‘稻蛙’产业是一项兼顾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一种新生态农业,养殖出来的青蛙和富硒稻蛙米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铜仁学院教授刘朋远说,可以较好地带动周边农户就业,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上都有比较好的发展前景,我们既给桂林村稻蛙基地提供技术指导,同时还对他们的农产品包回购,解决农产品销不出去的后顾之忧。5月投放蛙苗,6月移栽水稻,到秋季的时候,就能实现水稻、田蛙双丰收,既改善稻田生态环境,又增加经济效益。据刘朋远介绍,按照已成功的模式预计,田蛙每亩产量斤左右,稻谷产量斤左右,达到1+1>2的目标。“‘稻蛙’产业是目前省里面推行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模式,按照我们目前的这个养殖方式,一般来说蛙的亩产斤左右,纯收益大概在至元之间,我们农业农村局打算把桂林村的稻蛙养殖基地打造成示范基地,示范成功后向全县进行推广。”该县农业农村局畜牧养殖发展中心渔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杨再明说。接下来,沿河将在稳住农业“基本盘”、夯实“三农”压舱石、坚守粮食安全底线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稳定粮食生产面积的前提下,大力推广标准化、规范化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巩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力,开拓沿河综合种养新格局。沿河融媒体中心记者陈晶晶 张洪全编辑田 叶二审杨再成三审杨 洪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