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养殖技术 >> 养殖技术发展 >> 正文 >> 正文

鄂旗农牧民上个培训班还要走后门

来源:养殖技术 时间:2023/1/16

“你们是不知道,这几天我的电话都被打爆了,没想到农牧民积极性这么高,有的还是‘走后门’来的,我该不叫谁参加?”鄂托克旗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农广校校长黄斌一边挠着乱糟糟的头发,一边“抱怨”道,笑容却在黝黑的脸上开出了花。

这种幸福的“折磨”始于即将开班的鄂托克旗年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程。虽然距离开班还有一段时间,可是通知一发出,预计个名额,报名的近人。这让黄斌等培育工程的执行者有些为难,他说:“不能伤了农牧民的积极性,出现这种情况,说明我们的培训有效果了。”

年,鄂旗开始实行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工程,打造新时代的农牧民“讲习所”。培训前对常年从事农牧业生产年龄在18到55周岁的农牧民和具有积极示范带动作用的种养殖大户、农牧民合作社骨干、村嘎查负责人等农牧区的中坚力量进行严格认定,之后进行“综合集中学习+实践观摩学习+后期跟踪指导”一整套培训,实行三年学制,共个学时。被认定的新型职业农牧民除了参加培训外,还可以优先享受农机补贴、农牧业保险补助等各级政府制定的强农惠农政策和技术结对帮扶、基础设施建设等扶持政策。

虽然“诱惑”多多,但现实却并不尽如人意。“第一届报名人不多,和上级部门申请了个名额,大多数农牧民都是我以前的老关系,来培训是为了给我‘面子’”,黄斌坦言当时的窘况。

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曾提出,着力解决农业生产力发展问题,明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党的政策就是我们的行动方向,我们培训中的第一课都是关于政策理论的,改变思想观念是根本。我一下乡,总是有一堆农牧民问询政策的事儿,这个就是我们学习的关键内容。我们的职能就是收集农牧民的问题,反馈给培训专家,专家有针对性地给农牧民教授。”说起国家政策,黄斌这个农技“大咖”头头是道。

正是得益于对政策的吃透弄懂,再加上一直是本地出了名的“土专家”,黄斌他们在课程内容的选定上力求理论和实践均衡,“只有来自实地的刺激,才能有效激发农牧民的积极性,又让学员之间相互联合,在买进生产资料卖出农副产品上,相互借力。”黄斌说。

喷雾器怎么使用,机械怎么发挥最大作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怎么搞,动物疫病防控怎么弄……农牧民多年来林林总总的问题在培训中变成了学习的感触和发展的动力。今年3月份,届学员在赴巴彦淖尔市观摩学习现代农牧业种养殖模式后,写下了一页页感触颇深的观后感。

“实地参观使我打开眼界,受益匪浅,他们养殖规模大,棚圈建设合理,农牧业科技先进,电商物流方便快捷。相比之下,我们还是有差距的,通过培训我要转变传统观念。”来自棋盘井镇伊克达赖嘎查的李春霞在“学习心得体会”中写道。

“我最大的感受是要抱团发展,希望农广校把这种学习观摩常态化,让更多的农牧民受益。”来自蒙西镇碱柜村的王成深有感触。

寒冬的木肯淖尔镇巴音淖尔村,冷风袭人。但刘树平忙个不停,不是东家的牛生病了,就是西家的羊有了问题,他是大家眼中的“红人”,很多难题都能解决。

刘树平是年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班的学员,年8月完成学制“毕业”。“种了这么多年地,才发现其中的‘道道’多着呢,以前一亩地一个人得种个五六天,现在亩地两天两个人就能完成,关键是产量还翻了三番;以前养猪,生猪仔的时候都在地上,人也守着,现在安了探头,母猪都有了产床;以前卖个农产品就等着人家来收,现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1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