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方霞在大棚里为黄瓜点花。(张群摄)
在绿丰阮专业合作社藕虾混养生态基地里,工人正在挖藕。(冯经伟摄)
网格员王凤伟(右一)为辖区居民协调解决外墙保温维修问题。(李冬阳摄)
核心阅读
在奔向小康的路上,发生着许多令人感动和振奋的故事:有的人脱贫不忘党恩,致富不忘乡亲,成为全村脱贫的“领头羊”;有的人牢记党员使命,带领乡亲发展产业,助力家乡脱贫攻坚;有的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让身边人感到实实在在的幸福……这些故事的背后,是城乡基础条件的改善,人才的回流,活力的迸发。小康路上的追梦人,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奔向他们向往的生活。
故事1党的惠民政策让她成为致富路上领头雁
天还不太亮,在垛石街道柳家村的一片高温蔬菜大棚里,许方霞跟丈夫正在采摘黄瓜。从外表上看,许方霞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但熟悉她的人都知道,这个女人并不平凡。在国家政策的帮助下,她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谱写了脱贫致富并帮助同村农户走向小康的华丽乐章。
柳家村是省定贫困村,前些年是出了名的落后村。许方霞是村里的贫困户,当时父母重病,欠下一屁股外债,她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无法工作,收入只能靠丈夫打零工。就在最困难的时刻,国家的扶贫政策让许方霞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年,村集体利用扶贫资金建起了高温蔬菜大棚,优先对贫困户承包。第一书记和村书记主动找到了许方霞,就这样,她开始了大棚种植之路。从幼苗的选择,到种植的方法,再到后期可能的病变,一切都由第一书记联系,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许方霞收获了第一桶金。
那一年,西红柿价格达到了5元一斤,一天就有余元的收入,从来没拿过这么多现金的许方霞高兴极了,一路跑回家给父母看、给丈夫看、给孩子看……在这样的喜悦中,她一年的收入达到8万元,再也不用在父母住院、孩子上学时愁得到处借钱。
随着收入的增加,许方霞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在全家的奋斗中,整个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翻盖了宽敞的房屋,购买了全新的家电、舒适的轿车和气派的大型收割机。自从买了大型收割机,许方霞丈夫在农忙时帮附近村民收割,一年也有4万-5万元的收入。许方霞丈夫还在垛石街道西红柿交易市场工作,每年能有10万余元的收入。现在许方霞家庭年收入能达到25万元,这是以前不敢想的。今年,许方霞的儿子也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国海洋大学录取了,整个家庭充满了幸福和喜悦。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许方霞心里明白,现在的日子,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也离不开乡亲们的帮助。现在,许方霞成了村里的大棚种植“老师”,她把自己所学习的种植技术无偿教给乡亲们。当村民在种植遇到困难时,她也是第一时间赶到,尽自己所能帮助大家。每年秋收时,家里的收割机对村里人只收成本价,给贫困户免费收割。
脱贫不忘党恩!年4月,许方霞正式向柳家村委会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希望可以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通过自己的脱贫致富经历,激励和带动更多困难群众,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继续作贡献。(本报记者张群通讯员周振华)
故事2﹃虾藕混养﹄+蚯蚓养殖铺就村民生态致富路
连日来,在平阴县榆山街道东阮二村绿丰阮专业合作社藕虾混养生态基地,专业挖藕工人每天都熟练地撒网、挖藕、起笼、龙虾起捕,每天多斤的藕产量让种植户感受到了收获的喜悦。
“夏季龙虾大量上市,价格不是很高,但一到秋冬季节因天气寒冷产虾量少,最高可达30块钱一斤!每亩地平均产虾斤,产藕斤左右,光小龙虾一季就能收入10万元,虾藕一年预计可实现收入30万元。”东阮二村党支部书记孙其军的一笔账让人惊讶不已。
有着经商经验和致富头脑的孙其军年当选为该村党支部书记,为带领群众致富,他将发展的重点放在集约经营和培育特色上。东阮二村临近黄河,区位优势明显,要想培育特色产业,必须在土地上做足文章。年5月,村里开始三资清理工作,通过成立小组、制定方案、加大宣传、清理承包费合同等梳理清单,一举收齐了村民拖欠了16年的土地承包费,同时把群众的土地集中收回,全部统一流转,发展黄河大米种植产业多亩。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黄河大米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品牌。在合作社发展过程中,东阮二村整合各方资源,进一步建立利益联结体,动员村内家庭农场、企业共同合作,于年采用“党支部+家庭农场+企业+群众”发展模式,村集体与家庭农场合作开发多亩藕虾养殖基地,将莲藕种植与小龙虾养殖有机结合。
在“藕虾混养”立体循环生态模式经营过程中,藕塘中投放的鱼虾可以增强莲藕底泥的透气性,能吃水中的虫子,排泄物还能做有机肥提高莲藕产量;水下莲藕的烂根腐叶又可为龙虾提供饵料,实现藕虾效益双赢。由于收益好,孙其军专门雇了4位专业挖藕工来帮忙,每位工人每天可以领到元工资。
作为垃圾分类示范村,为了让厨余垃圾合理处置、有效利用,东阮二村又探索发展蚯蚓养殖产业,厨余垃圾变成蚯蚓养殖的有机肥料,蚯蚓粪又能作为藕虾的有机肥,实现了整个农业产业的生态循环、绿色发展。目前,蚯蚓养殖基地共投资50余万元,投入蚯蚓苗斤,养殖面积达60余亩,预计每年每亩可实现经济效益2.4万元。
今年,榆山街道积极推进党建引领创办红色合作社工作,通过学习培训、政策扶持、培育管理、全程服务等措施加大激励补贴和服务,努力形成“一村(社区)一策、一村(社区)一品”的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新局面。为实现支部有作为、党员起作用、集体增收入、群众得实惠的目标,东阮二村先后四次外出学习支部领办和大棚立体种植技术,多次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广泛宣传支部领办合作社政策,动员广大党员群众参与到合作社筹建中来,努力探索家庭农场、村办企业和合作社融合发展的有效模式,实现了村民观念从“只 故事3小小网格员给居民配齐﹃安全感﹄和﹃幸福感﹄
“叔叔阿姨,亲爱的居民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咱舜井社区的网格员王凤伟,这是我的名片,如果有什么问题咨询或需要帮助的,可以随时联系我,我会努力为居民朋友们做好服务。”年6月,历下区大明湖街道舜井社区划分六大网格,王凤伟担任第三网格的网格员,负责省政协73号院户居民及周边华能大厦等企业商户的相关信息上传下达等联络工作。
王凤伟的主动与热情成为了一张有效的名片,深深植入每一名辖区居民心中。无论大事小情,一旦生活中遇到棘手的问题需要帮助,人们总能最先想起她。“凤伟你好,有个事情需要你们网格员帮忙协调一下……”最近,辖区内73号院有老两口向王凤伟发起求助。王凤伟了解情况后发现,原来是其楼房外墙公共排水管道出现漏水问题,这是当年装修的遗留问题,事情一直拖着未能解决。眼看雨季即将到来,老两口心里十分着急。“阿姨,您的心情我能理解,您先别着急,我了解一下情况给上级汇报一下。”王凤伟十分理解老两口的心情,立即沟通联系,带着物业上门查看情况,又通过走访协调,联系到了当初做外墙保温的人员,最终管道成功修好。联系装修保温层公司时,王凤伟每天催了又催,在修复期间,她也一直在现场跟着,直到管道恢复正常使用,王凤伟心里的一块大石头才落了地。
“这件事情说大不大,但对我们来说真是了却了一桩心事,要不是小王一直为了这事跑前跑后,事情也不会解决得这么顺利,要是管道没有修好,今年夏天一定又不好过了,所以我们衷心地感谢她,感谢社区的工作人员。”解决了管道问题后,老两口激动地前来致谢,最让他们感动的并不是王凤伟的耐心和细致,而是这个姑娘已身怀六甲,心疼她大着肚子仍然坚守岗位,为居民的大事小情跑前跑后。
作为一名“准妈妈”,王凤伟工作中没有任何懈怠,尽管身子多有不便,仍坚持每天走访辖区居民及商圈企业商户、排除安全隐患,用心做好网格内的每一件事,服务好每一位百姓,竭尽全力解决居民合理诉求,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特别是在 “准妈妈”王凤伟始终坚持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务实的工作态度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在网格员这个看似平凡但却不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以“准妈妈”王凤伟为代表的网格员们,在舜井社区一线坚守岗位为民服务,成为一抹亮丽的风景线。(本报记者李冬阳通讯员朱迅申艺)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