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张鲲鹏
刘洪民的鸭稻种植模式为黑土地提升了“含金量”。
站在长势喜人的示范田边,微风满含“稻花香”特有的清香,耳畔传来阵阵欢快的鸭声和鸣,循声望去,绿油油的稻丛窸窣摆动,三五成群的麻鸭或水中觅食,或悠游嬉戏,一派与众不同的生机生态,犹如一幅和谐自然的画面。
这片“鸭稻”种养殖示范田,每年在水稻抽穗前开始“一地双收”:逐年递增的生态鸭按批次进入市场,而几乎同一时期,所有“鸭稻”和其他有机水稻也被预订一空。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国家与社会都对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和绿色健康愈加重视,这正好应了刘洪民内心的一种追求。他以此定位经过不断探索,走出一条了“鸭稻”共育、有机生态养殖种植的新路,为寻求效益的同行和热爱的黑土地树立起一个绿色的标杆与品牌。
钟情黑土地——
探索有机种植保护地力
刘洪民,年生人,农垦宝泉岭管理局新华农场临江管理区农户,来自“贡米之乡”——黑龙江五常市志广乡,为人朴实善良、思想活跃,有知识有头脑。年,他来到了新华农场。因家乡地少,来到新华农场后,他发现这里有很大的施展空间。
和同行一样,他开始大面积种植水田,在增产增收的路上勤勤恳恳深耕细做。不辞辛苦加上精打细算,让他每年的收入在同行中颇为可观。作为一位有30年经验的耕作者,刘洪民对黑土地有很深的感情,在多年的耕作中也体会很深——水稻产量虽然逐年提高,但高产水稻成米口感不好、品质不高、缺乏竞争力,而依赖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高投放的种植和增产增收方式,影响的不仅是稻米品质,对土地也是一种损害和透支。
黑土地是无法再生的自然资源,在珍惜地力的同时,通过了解黑土地现状,学习国家、农垦乃至农场的相关政策,把握环保、生态、黑土资源的意义,刘洪民认为,只有绿色自然的生产方式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其实,这又何尝不是新时代很多农垦人对脚下这片黑土地的思考。
如何不辜负承载生息的黑土地、增加作物的市场竞争力?年,刘洪民带着这些问题回到家乡五常取经,寻求绿色有机的方式方法。
作为贡米之乡,五常“稻花香”素有粳米之王的美誉,属外香型晚熟品种,生长中的稻株和生米都带有自然清香。经过对众多品种及不同种子的性状、生活力、品质等综合的甄选,刘洪民带回了稻花香中的一种。
除品种的自身原因之外,“稻花香”的盛名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五常独特的气候优势和种植方式,因为没有现成的引种经验,刘洪民在自家2亩地的小园子里做起了试验,农药化肥零投入,只施用猪牛鸡粪肥和有机肥,起早贪晚地侍弄、观察、记录,再不断总结经验。第二年,他开始在自己所有的稻田中推广,开始规模化有机种植。
有着相似的积温、日照和黑土地,刘洪民的“稻花香”米粒均匀、色泽光亮,饭粒表面泛着油光芳香四溢,筋糯适口,醇厚略甜,回味悠长,剩后不回生,口感如初。通过米质检验,支链淀粉含量适中,食味值高,可速溶双链糖积累多,更益于胃肠消化吸收和身体健康。
酒好也要会吆喝。为打开销路,淳朴大方的刘洪民拿出了几千斤米做品尝推广。农产品展销会、超市,稻花香大米获得非常好的口碑,受到消费者青睐。良好的市场需求却透露出产量上的不足,这更坚定了刘洪民扩大种植绿色水稻的信念,“稻花香”由此在新华农场开始落地生根。
刘洪民一边推广,一边考察大城市餐桌。不断增长的健康观念、渴望长寿的中老年人、休养营养身体的特殊人群越来越多;向往品质生活的人群,需要绿色健康礼品的客户,也越来越多。看来,市场具有广泛的基础和成长空间,他得出的结论是:作为今后的发展方向,有机水稻必须做得更好!
实施生态种养——
让黑土地增加“含金量”
年,通过考察学习,刘洪民兴奋地发现,相比之前单一的有机种植,水稻种植不仅能更绿色、更健康,还能凭借特色创造更大的效益。例如:在稻田里养殖螃蟹,既提高了水稻品质,又有螃蟹的产出。同样在稻田里养鱼、养小龙虾、养鸭。虽然单计水稻产量又一次降低,但以有余来弥补不足,价格提升带来的效益反而更高。
此前有机种植的水稻品质得到大幅提高,不过在市场上有众多的雷同之品,特色并不明显,而这种种养结合的生态方式却是迈向大米食味的重大进步。经过多种方式研究后,刘洪民针对自家特点,先后赴吉林等地考察学习,最后确定“鸭稻”种养殖。
“鸭稻”的概念古已有之,在当今的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以及我国南方地区技术都十分成熟。以生态种养为核心,将出壳十天左右、适应野外养殖的雏鸭全天候放入稻田,利用鸭子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同时在施足生物有机肥的基础上,鸭的粪便作为肥料不追施任何无机化肥和农药,鸭子不间断地活动刺激水稻植株分蘖生长,产生中耕和浑水增氧的效果;促进养分物质循环,改善土壤容重,增强植株抗性,提高了土壤养分供应和收获后土壤肥力。鸭子为水稻除草、控虫、松土、供肥和提供刺激源,稻田为鸭子提供充足的水、适量的食物以及劳作、栖息的场所;稻与鸭构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生长的复合体系。
“鸭稻”种养殖改变了单一的种植结构,有效控制常规稻生态污染,在有限的生态空间里生产出无公害、安全、优质的大米和鸭肉,高效利用稻田的生态空间,种养结合、降本增效,一地双收、一水两用。
年,在鸭种的选择上费了一番心思后,刘洪民选用一百多只重庆麻鸭,在“稻花香”稻田里开始小范围试验养殖。
“麻鸭”全称麻雀羽鸭,具有公鸭生长快、肉质鲜嫩,母鸭产蛋率高等特点,体型小、适应性、抗逆性强,活力旺盛,在耐水、耐饥、耐渴、昼夜耐寒性等方面表现优异,适合野养。
经过有机种植的土地,农残和重金属等指标已经得到降解,刚好衔接更为严格的生态种植。为保证纯生态,刘洪民做了充分的思想和物质准备,可还是遇到很多意外和难题。
生态种植,顾名思义,即便是蚊子、蚂蚱、青蛙等小生物都比其他的田里多。育苗时,把苗床土提前进行了杀菌处理,但因为不使用任何除草剂,杂草顽强疯长,这个时候只能进行人工除草。有人说,现在这人工,一天就好几百元,小范围这样费工,大面积怎么办?还有推广价值吗?还是打除草剂合算,既省钱又省事。插秧的时候,为达到标准,他选择花费巨大的人工插秧。在稻田里引入麻鸭的时候也连出状况,刚出壳几天的鸭雏娇弱,加上气温反复,不好掌握进入稻田的最佳时机,后期也使得鸭子祸害了一些稻苗。
在周围的人们纷纷质疑“鸭稻”种养、认为得不偿失时,刘洪民对“原生态耕作”坚守不懈:抓紧田间管理一刻也不放松,在试验田初期,围培起高大的池埂,圈起鸭子活动的隔离网,每天观察小鸭和稻苗成长情况,针对麻鸭生长期控制稻田水深,调整鸭子放养时间和亩放养数量,先后克服了鸭子践踏禾苗、啄食稻穗、天敌危害、食料不足、病虫防治、鸭子栖息以及规模放养防疫技术等多方面困难,掌握好每一个细节,积累了大量生态种植经验。
天道酬勤。年,从年开始的小范围试种,到30多公顷稻花香和水稻的有机种植,从年最初试验的几亩地到7顷地,从百十只鸭子到年的多只,再到现在的多只的“鸭稻”生态种养,刘洪民的艰辛付出得到了回报,通过农残、真菌毒素、重金属等40余项大项、余小项的检测,他的鸭、稻、米完全符合有机标准,获得了国家质量认证中心颁布发的《有机转换认证证书》。
原始的种养模式加上先进的检测技术,标志着刘洪民的鸭稻种养模式为这片黑土地大大提升了“含金量”。
“三好”并进——
让“鸭稻”香遍全国
年,第一年生产的鸭稻米,推广进入了哈尔滨、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并参加了各种各样的展销会和大米交流会,在众多的同类产品里反响可圈可点。
全国各地市场对大米口感要求不同,有不同的大米需求,煮粥的、焖饭的,带着这样的信息,刘洪民继续用最好的水稻品种进行试验。每年,刘洪民都要拿出多斤鸭稻作推广之用。从家人品尝,再到朋友试吃,免费发放倾听回馈,直到满足市场需求。现在,他们的“鸭稻”品种有“稻花香”和“”——这两种本来就是食味值高、素享盛誉的顶尖品种,采用鸭稻生态种养方式后更是让米香插上翅膀——他们的生态“鸭、稻”和有机水稻都是不可多得的绿色珍馐。
年,在23期“中国区域好特产”评选活动中,刘洪民的鸭稻脱颖而出,以微弱的分差居于正宗五常稻花香之下,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
为让消费者了解绿色生态鸭稻和有机水稻,刘洪民、刘岩父子俩通过手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