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美丽荆江画卷,交出气象满意答卷
——荆州气象部门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综述
荆州,拥有长江径流里程公里,岸线长度居沿江地市之首。长江以南,支流“荆南四河”穿境而过,长江以北,两大淡水湖泊洪湖、长湖相依相望。年4月25日,仲春时节,万物勃发,习近平总书记在荆州实地察看了长江沿岸生态环境和发展建设情况,并指示:“我们搞的开发建设必须是绿色的、可持续的。长江经济带发展事关重大,每一步都要稳扎稳打”。
近年来,荆州市气象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湖北省气象局和荆州市委、市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长江大保护、综合防灾减灾的决策部署,牢记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重要指示,对标对表“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要求,探索建立全链条、成体系、富成效的气象业务服务体系,有力提升保障国家重大战略气象服务能力,为荆州绘就“万里长江美在荆江”新画卷添墨增彩。
——在“水”字上做文章,向生命安全交出满意答卷
预报预警直达航运一线。荆州拥有的长江岸线长度居全国沿江地市之首,自古以来是长江交通航运的“黄金水道”。为保证航行安全,荆州市气象部门应海事部门要求,共同研发“荆江航运气象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实现双方共享船舶AIS、水域CCTV、海巡艇CCTV数据,并建立沿江自动气象站监测体系,实现船舶自动识别、水域实时监控、海巡艇实时调度、气象雷达数据等多个系统的数据互通与共享,荆江航道地理信息、实时视频监控信息、船舶运行位置信息,以及精细化网格气象监测预报数据、灾害性天气雷达监测预警信息的精准实时叠加,面向具体船舶提供精准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并及时捕捉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过程,提高预警时效,将气象预警预报以最快速度发送到航运第一线。
四湖流域建起联合防灾机制。四湖流域位于江汉平原腹地,面积达1.15万平方公里,水资源丰富,既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也是当前荆州防汛的重要区域。为提升流域防汛能力,年4月,荆州市气象局联合荆州市四湖工程管理局召开了四湖流域防汛气象保障服务协作会,四湖流域周边地区气象、水利、防办等部门专家共聚一堂,围绕四湖流域防汛气象保障服务,部门合作及建立多方协同机制进行了研讨,积极为四湖流域防汛协作联防及精细气象服务献计献策,就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健全协作会商机制、共享四湖流域边界信息和水情雨情达成合作共识,湖面风力、湖面浪高、流域面雨量等防汛调度重要气象指标研发提上议事日程,强协同、补短板、快预警能力建设将为打造流域安全网提供坚实的基础。
——在“安”字上下功夫,向生产发展交出满意答卷
“湖广熟,天下足”,得益于江汉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雨热同季的天然优势,荆州一直以来就是农业产业发展的优势地区。
围绕“江汉平原乡村振兴发展示范区”建设,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在春耕、夏收关键期,针对油菜收割,水稻播种育秧等关键期农事活动和倒春寒、强降水、高温等重点防范气象灾害,发挥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的技术积累和服务优势,联合农业部门开展会商,发布专题气象服务产品,并以通俗易懂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文字材料视频化、图文化,显著提升了传播效率。
围绕特色农产品气象服务需求,打造智慧气象示范农场。建成以荆州区淡水养殖、公安葡萄、监利虾稻、洪湖再生稻、松滋西瓜、石首桃花为服务对象的6个智慧气象示范农场,依托荆州农试站科研能力,开展关键技术研发、集约化平台开发和技术服务指导,通过科学试验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带动气象服务关键指标研发,制定短、中、长期服务指南,开展基于地理位置和气象实况的精细化气象服务。
围绕平安乡村建设,实施“六个一”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立了覆盖扶贫干部和贫困群体的“一本账”,江河湖库等重点气象灾害防御区域“一张图”,延伸到村的预警信息传播“一张网”,部门协同的乡村防灾减灾工作机制“一盘棋”,气象预警服务制度规范“一把尺”,多员合一的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一支队”。
围绕农业面源污染管控,发挥气象为农服务技术优势,优化生产发展质量。荆州市气象局与荆州市农业农村局签订合作协议,联合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气象服务示范点建设,抓住防控面源污染的关键期,开发农业面源污染专题气象服务产品,并通过多种新媒体手段向全市相关部门和种植大户发布面源污染气象预报产品,指导各地根据降水预报合理安排施肥时间,加强农田、水库、河流的水资源管理,尽量减少农田养分流失,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截至年,全市粮食总产连续多年稳定在90亿斤左右,水稻、油菜籽产量居全省第一,淡水产品产量稳居全国市州第一。全市化肥、农药施用量分别削减6.37%、12.3%,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5%,在全省农业面源污染整治专项战役考核中综合评分稳居前列。
——在“护”字上花力气,向生态良好交出满意答卷
荆州市河流交错、湖泊密布,全市有千亩以上湖泊30多个,总面积达8万公顷。湿地资源丰富成为荆州生态保护的优势资源,也成为气象服务生态优先的重中之重。
湿地生态保护获得新技术支撑。通过联合环境、遥感、农业、生物等多领域多部门的专家,荆州市气象部门牵头成立“江汉平原生态气象遥感监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开发“湿地生态气象服务系统”,实现了湿地生态环境地面综合监测、湿地生态气象灾害风险预测预警、湿地生态质量卫星遥感评估、湿地特色景观气象条件预报等功能。参与制定荆州市地方标准《湿地农作物涝渍防控技术规程》以及气象行业标准《湿地生态质量气象评价》,在建立湖泊生态系统气象监测指标体系、湿地生态质量气象评价规范、湿地生态气象灾害调查规范等业务规范的基础上完善了湿地气候调节生态功能评估流程,使气象服务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珍稀动物保护成效凸显。珍稀动物是湿地中的精灵,为保护好珍贵的麋鹿和江豚,制定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气象灾害预警指标集、湿地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方法、湖泊湿地生态功能气象评价方法、气候变化对湿地水资源影响评估模型,涵盖了监测预报预警评估全过程。三年来,全市新增各类湿地面积.5万亩,湿地保护率由40.46%提高到46.39%。生物多样性保护效果显著,麋鹿种群数量由头增至头,江豚保护区监测到的种群数量由70头增至余头。
大气污染防治关键技术取得突破。荆州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使得大气污染来源多样、规律不均,防治难度大。为深入了解全市大气污染源、汇的科学规律,荆州市气象局组织开发“荆州大气污染防治与管控气象决策支持系统”,系统关键技术得到北京大学张远航院士团队、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龚山陵教授团队、南京信息工程学赵天良教授团队、中国地质大学孔少飞团队、武汉区域气候中心及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等支持,实现了全市大气污染气象决策服务实况与预报常态化,并得到省环境厅与荆州市政府肯定,获得市财政余万专项经费支持。气象部门与与生态环境部门实现了共用环境监测设施,共享气象环境数据,共组环境预报团队,共建应急会商处置机制,共同会商制作管控指导产品,并以服务产品指导全市人工增雨改善空气质量作业,为精准管控提供了技术支撑。年,荆州市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在全国个重点城市中位居第六,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4%,重污染天数比率为0。
——在“乡”字上埋头干,向生活富裕交出满意答卷
小龙虾气候品质成为新卖点。中国小龙虾看湖北,湖北小龙虾看荆州。荆州小龙虾产量稳居全国首位,年全市小龙虾产量占全省的44%,占全国产量的22%,全国每10只小龙虾中有3只来自荆州。为提升虾稻产品辨识度和知名度,荆州市气象局联合湖北省气候中心、长江大学、潜江市公共检验检测中心,开展虾稻品质气象条件适宜性和品质提升气象服务关键技术研究,编制出台了《稻虾模式田间工程建设标准》《稻虾模式面源污染防控技术规程》2项地方标准,通过研究不同养殖时段的气候条件对小龙虾品质的影响,构建了小龙虾气候品质指标评价模型,制定小龙虾气候品质认证技术方案,为客观评价小龙虾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提供科学依据,让小龙虾卖出好价钱。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得精细化服务支持。针对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荆州市气象局联合农业部门,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纳入精细化气象服务名单,依托楚农气象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开展基于地理位置及个性化需求的智慧型直通式为农气象服务。联合植保、水产、畜牧等部门组建农业气象服务专家联盟,联合开展面向新型经营主体、农业企业、种养殖大户等对象的技术推广和防灾减灾服务。加强为农服务指导产品本地化服务指标订正,面向“沙市荆香缘”“埠河金秋园”“监利福娃”等地方知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直通式、定点化、智能化的气象服务。
旅游气象服务广受欢迎。积极打造江汉平原田园风光旅游、休闲水乡旅游、湿地特色景观旅游品牌,针对洪湖湿地、石首麋鹿保护区、松滋洈水风景区等著名湿地旅游目的地,开发了候鸟观赏、麋鹿观赏、荷花花期预报等专项气象服务产品;针对石首桃花节、松滋油菜花节等开发桃花花期、油菜花花期预报产品;针对监利龙虾节、洪湖龙舟节,开发了精细化户外活动气象服务产品,得到地方政府、旅游行业、社会公众的广泛欢迎。
绿水映蓝天,稻香溢丰年。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荆州市气象部门将铭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对标对表“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要求,建设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全面提升气象服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质效,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党周年!(作者:荆州市气象局责任编辑:唐悦)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