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控减,粪污清运,堵疏结合治污染
以前,因为家家户户都养猪,粪污都变成了肥料被利用,即使是污水也会挑到农田里边沤肥田,根本不存在外排污染环境的现象。但是,现在农村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养殖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养猪开始走向专业化和规模化,通过更大规模、更快育肥速度来提高收益,特别是高猪价时期,养猪暴富,高峰时期出栏一头肥猪净赚-元,年出栏头猪利润达20多万元。但粗放式的养殖方式缺乏污水处理能力,基本都是直接外排;病死猪缺乏安全有效的处理,扔掉或者简单掩埋了事;为了追求增重效果和猪的体型、肉质肉色等,各类饲料被使用,除了生猪消化吸收部分外,富余的营养物质随着粪便排泄出来,在自然环境中再次分解,加重了污染程度。于是,养猪成了农村严重的污染产业。面对这种情况,袁庄镇采取生猪控减,粪污清运,堵疏结合治污染。
年5月,袁庄镇共有生猪养殖户户,其中规模户户,总养殖量头。经过一年的努力,到今年4月底,袁庄镇有生猪养殖户户,养殖总量存栏头。为确保控减工作得到强势推进,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按照县要求的时间节点启动签约、腾房、拆除工作。袁庄镇计划关停拆除户养殖户,截至6月底,已完成拆除户,完成控减任务的57.9%。生猪控减工作实现稳中有进,目前已完成控减生猪存栏2.2万头的任务,预计年底生猪养殖量控制在3.4万头以内。
袁庄镇赵港村王国万的家位于栟茶运河沿线,按照《如东县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整治实施方案》文件要求,并结合袁庄镇的实际情况,养殖户王国万被列入到减量拆除计划。镇村干部上门说明情况后,王国万理解并支持政府的决定,狠下决心,将存栏的头生猪全部卖掉后,带头拆除猪舍,拆除面积达.92平方米,现已全部拆除并复垦到位。
袁庄镇畜禽养殖户规模普遍较小,粪污处置以还田为主,由于种植季节的原因,不是随时都可以还田,一些养殖户经常会因池满为患而直排。近年来,袁庄镇大规模推广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面积近4万亩,农业园区及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经济实惠的农家肥。为了改变畜禽粪污治理“老大难”的局面,让养殖户的粪污有去处,让种植大户的需求得到满足,袁庄镇积医院一班人率先在全县成立了首家畜禽粪污清运合作社,给种养大户牵线搭桥,重新将这个“农家宝”利用起来。
畜禽粪污清运合作社成立于年2月,时有社员10人,注册资金50万元。合作社通过“户建池+社清运+广还田”模式运行,对养殖户统一服务收费标准,统一培训。一是对辖区内所有养殖户及种植户进行登记造册,合作社发放服务卡片到相关服务对象手中;二是养殖户在蓄粪池存满后,通知清运合作社上门清运,根据蔬菜、绿化及粮食种植不同的用肥季节需求,直接还田;三是不在用肥季节,农户将猪粪收集后送到田间蓄粪池,再由清运合作社根据用肥需求进行清运;四是向养殖户收取10元一头的清运费用,免费把粪送到用粪户的田头,大大提高了还田率。
合作社有3辆清运车辆以及配套的输送管和设备。年清运能力1万吨以上,年已经清运了0多吨猪粪用于还田、还林、还渔(粮食种植、绿化、蔬菜、中草药种植等),鸡粪主要用于洋口蚯蚓养殖、制作颗粒有机肥。配合袁庄镇“现代农业试点镇”建设中的占补平衡项目建设,部分猪粪还应用在占补平衡地块的土壤改良使用。3年多来的发展壮大,合作社不但有固定的社员,还有很多等待批准加入的准社员;合作社的运作杜绝了签约养殖户粪污直排现场,种植户每亩施肥成本比不入社低50-元,实现污染治理和经济效益双赢局面。
严格管控,科学管网,强化监督治污染
农村生活污水和养殖污水的排放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普遍存在污水管网建设不完善或水平低下的问题,无污水处理设施,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污染水体;缺乏适合现在新农村需要的模块化处理设备,有的设备因为没有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与维护处于闲置或排放不达标状态;污水收集管线覆盖面不足或者铺设管网造价成本过高,致使污水无法进入已有的污水处理站;随着旅游的开发和季节性人流增大,出现集中排污现象,已有的设施不能满足需求;一些专业养殖户居住比较分散无法集中处理污水问题。面对这些现象,袁庄镇采取严格管控,科学管网的办法,强化监督治污染。
袁庄镇对重点河段面每月两次检测,精准分析水质变化情况。完善污水收集过渡期临时管控措施,在沿南老镇区、袁庄镇区六小行业投入污水收集桶25个,李骆河临街边安置20吨地埋式的污水收集箱,学校、医院及用水量大的企业都新建了生活污水收集池,明确各商户及企业的污水收集责任,明确清运合作社清运责任,清运合作社每天及时将以上收集桶和收集池的污水收集运往镇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置,明确镇环保、卫生、市监等部门的跟踪督查责任,从而倒逼污水收集成效真正显现。
围绕补齐短板,加快基础配套。一是污水处理厂提档升级。目前有污水处理厂1座,日处理能力0吨,污水管网6.8公里,只能服务镇区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袁庄镇将污水处理厂提档升级改造列入县级PPP项目,目前已实施勘查和规划设计,将于今年四季度进场施工。二是加大主支管网建设。上半年袁庄镇在工业园区建设污水管网1.2公里,现已建成。另有镇区1.2公里污水管网正在建设,该管网建成后,镇区管网实现基本覆盖。三是推进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袁庄镇目前有农村小型污水处理设施1个,用于收集处置孙庄村公共服务中心及集居点周边的农村生活污水。为了扩大污水处理覆盖面,袁庄镇积极与县住建局、上海电气公司对接,全面开展村庄污水处理设施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工作。目前,戴南村和竹园村已进场施工,时桥、濮桥等4个村分别在三季度、四季度进场施工,明年将实现村村全覆盖。
河道三包,长效管护,优化环境治污染
袁庄镇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以孙庄村为试点,全镇统筹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宜居村庄。采取分步推进、堡垒式攻坚的办法,主攻农业产业升级、农村垃圾分类、污水管网覆盖、改厕、河道生态修复等水环境综合治理,打造“春华秋实、夏蝶冬雪”的高颜值乡村。
推行村民自治河路三包工程。全面加强对示范河道(坡、岸)、农村公路相关区域有效的“洁化、绿化、美化”管护行动,开展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强化生态修复、禁止河坡和路肩种植。全镇河道整治的45条河道、各村排出的15条示范河以及公里“四好农村路”纳入村民自治管理范围,在镇主体工程及配套设施完成后,将路肩种植、绿化管护、河坡种植、河岸管理等,划块划段交由沿线农户管护,明确管护责任和目标,并与四好保洁员、优秀党员、文明家庭等评比相挂钩。袁庄镇将此项工作列入对村污染防治攻坚考核,按月打分、每季通报、半年表彰、年终结算,充分调动村民自治热情,发挥齐抓共管效应。对全镇各级人大代表进行履职培训,落实好人大代表每月巡河工作机制,开展好每季度一次人大代表“问河长”活动,充分发挥代表的监督优势与示范作用,督促人大代表参与到示范河道(坡、岸)“三包”工作中去,准确传达党委政府政策及相关法律声音,与群众一道共同寻求破解问题思路,共建共享绿色袁庄。
放大“三个全覆盖”试点效应。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跨村、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系统工程,袁庄镇进一步放大“三个全覆盖”试点镇效应,加大土地整治与河道疏浚、黑臭水体整治有机结合力度,实现耕地、水系等农业的资源高效利用;加快规模经营步伐,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加大畜禽粪污清运还田力度,提高秸秆还田率,推进农业废弃物再循环使用;规划实施现代农业“三园一区”,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附加值,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关乎全局、关于百姓民生福祉。袁庄镇将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敢于担当、勇于争先、乐于奉献,全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推动全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胡礼豹朱凌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799.html